Q:你们在跟客户合作时,是怎么展开工作的?客户会先给你们一个大概的方向吗
A:有时候没有方向,有时候是我们给他们定下方向,有时候则是由他们给我们一个很开放的方向。
Q:那是在签合约之前还是之后?
A:要看我们跟客户的关系,如果是很多年的合作他们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,他们会来跟我们说,设计一把椅子吧,或是设计一张桌子吧。我们就会问他们,为何要一张桌子?这个桌子的用途是什么?它的目标使用者是谁?他们会说,噢,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。于是我们就进行研究。
Q:听来你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负责问问题。问所有该问的问题。
A:正是如此。有些公司他们本来以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卖什么,后来谈深入了他们会说天啊,当初怎么会这样想?所以我们常常是跟客户的CEO对话。我们涉入的多寡,很多是看他们对设计公司的信任,有的公司知道如何在战略层面上跟设计公司合作,有的则不会,他们只规定他们要怎样的颜色、样子等等。
我们的经验,在中国的设计,公司要的都是很基本的东西,只要有功能,不要什么太多的设计,不需要包括太多的技术,只要能用就行了。但说老实话,那样也可以挺赚钱的,因为你不需要花太多的规划成本,在一个简单的平台上就做出10个不同的东西。但问题是,你的技术快速标准化,竞争会越来越激烈,最终你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,因为很快大家都会做出个跟你一样的东西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公司的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原因,站得更高一些,在各个不同层次竞争,多问问几个“Why”和“How”。这能让我们形成更有战略性的合作伙伴。
Q:你们是否很多时候需要比客户更了解市场?
A:很多时候,我们自认我们是最了解使用者的。我们走入用户生活,了解他们,与他们对话,找出很多使用者的接触点。我们可以说是跟使用者天天接触,去了解他们怎么生活、怎么工作以及怎么玩。
Q:所以如果有客户要制造产品卖给中国消费者,你们就要到中国当地去作研究吗?
A:是的。我们有人在那边。
Q:你能谈谈你们的中国的计划与策略吗?
A:我们在中国做了些事情,加深了对这个市场的了解。另外,我们还和清华大学与当地设计公司有合作。中国的市场研究还有些薄弱,对高层次思考的需求还没有完整浮现。因为不管你是否作深刻研究,消费者行为可能没太大差别。你得这么理解这事,中国的市场可以说是从无到有,许多产品原本不存在市场上,你不管拿出什么东西,人们会照单全收,不论好坏,也不需要你在技术上有多领先。因此在中国,我们看到打市场的仗看的是谁出手的速度快,谁提供的尺寸全,价格多低,等等。中国现在要的是快快快,做做做,用营销的力量如水漫金山般把市场占领。这策略是有效的,钱是赚到了。但这样做的问题是:大家都在这样做,你的优势在哪里?
当大家都有了,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?要知道,从“无到有”,到“有到更好”,这之间的难度增加是巨大的。但中国站在起跑线的竞争企业,还普遍缺少创新文化,不论是习惯于那种“你告诉我要做什么,我来替你做”的做事方法,或是从欧美市场取得模式,然后说“我也可以复制。而且可以做的更快。”,缺少的是,原创的发明与深刻的理解他们用户的真正需求。
Q:你指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心态吧?
A:是的。他们有一天肯定会跟上的。在美国,大企业如IBM也走过同样时期,LG也是。现在LG有三百名设计师,已经不太需要我们的协助了。要进来就要从底层去了解使用者,去找到可以竞争的理由,不可能只是在技术和低成本上去竞争。
Q:就你所接触到的客户中,想进入中国卖东西给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有增加吗?
A:有些产品在这方面的需求要比其它产品高。消费品方面,中国当地公司已经做得不错,因为毛利很低,产品的更新换代又很快,外人很难进入这个市场。高科技公司则逐渐加大力度,像戴尔与宏达。宏达在中国卖得不错,有很好的特色产品。中国一些本土的品牌,像联想(Lenovo),就跟我们谈过,虽然他们觉得时机未成熟,但相信他们在朝着这个方向。还有海尔(Haier),也跟我们接触很久了,他们想进入美国市场。只是因为我们的客户有LG,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帮他们。但是我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五年里,将是一个转型的关键期,会决定谁是将来最大的赢家,谁顶多跟着分到一杯羹。要在同等的价格、速度、技术等等方面去竞争,你要有与众不同的条件才能在这窜升的市场中脱颖而出,。我们跟很多中国的设计公司聊过,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设计公司真的不是很多。
Q:意思是说,许多中国的设计公司仍未能跨出所谓第一回合的竞争模式?
A:是的。有的虽然有这个认识,但是仍无力把这方面的技能说服大公司采用。我看许多中国的大品牌,像TCL跟联想,他们也知道不可能从国内的设计公司得到他们要的东西,那是不够的,但也不知道要怎么到海外的顾问公司去找,他们不了解那边的文化。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填补中间的这个空白。
Q:很多公司认为设计是一个投资回报率的问题,他们会想请一家高级设计公司,就必须要回答有没有商业上的意义,以及何时能够实现它的商业价值。你觉得大概哪个阶段的公司请高级设计公司的收益最大?
A:任何时候,你一定要把百分之十的预算拿来做研发。索尼(Sony)本来有个这样的金字塔结构:低端大部分产品是利润主力产品,它们不是最耀眼的,但是赚钱最多的;中间是主流的、流行产品,它们是树立索尼品牌的最主要力量,运用技术来赚更多的钱;最上面是试探性的、前卫的产品,目的主是要发掘使用者,试验新技术,这种产品并不是真正为了立刻赚钱。而是为了赚明天的钱。
索尼遇到的问题是,中国与韩国在底端这一块在这几年攻城略地,把很多利润都带走。索尼在低端那一块赚不了太多的钱,连带影响了前瞻性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,本来计划中研发的项目在几年后要投入市场竞争,最后竟然逐渐与其他公司成为了同质性竞争,这也是为何他们不能在电视技术上做研发投资,最终的表现竟落后于韩国三星(Samsung)。而对一些身处快速移动的科技产业,如日立(Hitachi),先锋(Pioneer)这些公司都必须要做十年期的研发投资在科技上。一旦产品成熟时,价钱跌得太快了,预期回报率太低了,同样没有足够的利润。这是个很关键的循环,这就是为何很多公司越来越难自己生存,一定要找合作伙伴。有公司在中国就是找合作公司把一项技术授权给你,你帮它把产品做出来,我们获利共享。那么中国公司有可能研发属于自己的技术吗?我认为现在还没有,但是他们将来一定需要这么做。
文 / 侯如珊、新浪翻译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。